畏的意思:
1.怕:不~艰险。英勇无~。
2.敬服:令人~服。后生可~。
畏的详细意思:
- 畏 [wèi]
〈动〉
(会意。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,使人害怕。本义:害怕)
同本义(对威势、威严的害怕)
畏,惧也。——《广雅·释诂二》
畏,恐也。——《广雅·释诂四》
不畏不怒。——《列子·黄帝》
天明畏。——《书·皋陶谟》
以小事大者,畏天者也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
公子畏死邪?何泣也?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妾之美我者,畏我也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》
然畏愬。——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
忧谗畏讥。——宋· 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巍巍乎可畏。——明· 刘基《卖柑者言》
畏其唇吻。——清· 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
又如:畏威(畏惧权势);畏威怀德(害怕他的威严,怀念他的恩德);畏之如虎(像怕老虎那样害怕);畏天知命(谓知天命,识时务);畏死贪生(害怕死亡,贪恋生存);畏戒(畏惧戒惕);畏附(畏惧依附)
敬;敬服
心畏相公。——明· 宗臣《报刘一丈书》
又如:畏天恤民(敬畏上天,爱怜下民);畏天悯人(敬畏天命,悯惜世人的困苦);畏伏(敬服);畏俯(犹敬服);畏敬(尊敬;敬重);畏钦(尊敬钦佩);畏爱(敬佩爱戴);畏羡(敬重羡慕)
吓唬 。
如:畏语(指恫吓他人的言语)
担心
畏有家人来洒扫。——唐· 王建《寒食行》
避开
客子常畏人。——三国 魏· 曹丕《杂诗》
憎恶;怨恨
畏,恶也。——《广雅》
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。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忌妒 。
如:畏后生
死,古代指被兵器杀死
人皆见曾点曰:“无乃畏邪?”——《吕氏春秋》
〈名〉
通“隈”。弯曲处
夫角之中,恒当弓之畏。——《考工记》
罪
畏,罪也。——《广雅》
〈形〉
险恶的
畏路不堪论。——吴国伦《得元乘书》
畏百科解释:
畏(wèi),部首:田,动词,亦可作名词,或是形容词。多用来表示怕、敬服之意。作名词时,通“隈”,指弯曲处。作形容词时,意为险恶的。
畏组词:
畏造句:
1、一提到那只狗,她就吓得畏畏缩缩。
2、他总是高声大气地说话,让人畏惧三分。
3、她初见金字塔时,敬畏之感油然而生。
4、一个人只有无私,才能无畏。
5、面对困难我们不能畏缩,而是应该战胜它。
6、临上场的时候,她胆怯了,畏缩着不敢走上舞台。
7、不要畏前方黑暗,只要你有明心,前方就是亮的。
8、老李筟訾栗斯,畏妻如虎,看得出他够可怜的。
9、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,他勇敢无畏的挡住了敌人的子弹。
10、不要畏狂风暴雨,只要你有信念,风雨只是泥丸。
11、英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,毫不畏惧,宁死不屈。
12、面对这金字塔般的庞然大物,他的心不由得一阵畏缩。
13、百折不挠和大无畏的精神可以帮助一个人克服许多困难。
14、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,宁死不屈,表现出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。
15、处于亮处的敌人不足畏,隐于暗处的敌人才是心腹之患。
16、战士们毫不畏惧,怀着破釜沉舟的决心,英勇地冲向敌人。
17、不管敌人怎样威胁利诱,软硬兼施,方志敏同志始终不屈,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大无畏的英雄气概。
18、我们到了那仙境般的幽谷,傍花随柳,走到谷底,只见溪水淙淙,鸟翔兽舞,毫不畏人。
本内容由汉字字典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ajesmm.com/t/73735/